陈达生博士(Dr. Tan Ta Sen),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创始馆长,新加坡/马来西亚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古建筑保护专家。祖籍中国福建安溪,1936年生于新加坡,祖父是来自安溪的茶商。
陈达生博士三岁随父母移居马来西亚直凉,随母亲割树胶、种木薯维持生计。儿童时期,担任抗日义勇军的通讯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举家迁回新加坡。
接受教育
陈达生在新加坡先后读于华文小学,华侨中学,南洋大学。
1949年后,南洋地区高中毕业生前往中国读书深造的道路被阻断。1953年,南洋著名华侨陈六使先生发起创办南洋大学,是为南洋华人教育史上的丰碑。为筹建大学,南洋华社出钱出力,甚至连舞女、三轮车夫都举行义舞、义踩活动,倾囊助学,正在读中学的陈达生也参加了筹建南洋大学的义演义卖活动。1956年,陈达生被录取进入南洋大学,成为第二届学生,在史地系主修地理,师从地理名家郑资约先生。
1950年代,战后马来亚独立,成立联邦,马来语成为马来亚的国语,南洋大学学生也开始了学习马来文的热潮,陈达生也开始学习,与林焕文、杨贵谊、吴诸庆、陈潮盛、廖裕芳(《马来古典文学史》作者),以及来自印尼的廖建裕等成为学习马来文的同学。
1959年年底,印尼政府颁发苏加诺总统奖学金给马来西亚联邦的学生前往印尼读印尼语文,给新加坡两个名额,已经毕业的陈达生与在籍学生廖裕芳中选。在印尼读书期间,苏加诺总统邀请陈达生等在印尼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到独立宫庆祝国庆日。读书期间,与后来成为著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的廖裕芳、廖建裕同在印尼国立大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65年9月底,印尼国立大学毕业。
1966年,新加坡圣尼拉乌达玛马来中学(Sang Nila Utama Malay Secondary School)任教,之后进入新加坡义安学院(Ngee Ann College Malay Studies)和新加坡大学马来语文系教授马来语文,之后进入著名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担任研究员。1968年回到南洋大学担任东南亚研究主任。
图:廖裕芳、陈达生(中)和廖建裕于2005年同游中国云南
1977年,因南洋大学被新加坡政府以教育改革名义进行调整,最终将被关闭。陈达生下海经商。依靠出售给澳洲国立大学,售得2万元从打井起步,进入工程领域。
1979年在新加坡创办诚合企业(UTRACO Pte.Ltd),名称来自于Unity Trust Collaboration(团结、信城、合作),从事预应力工程、桥梁建筑、石油钻井器材等等。成立UTRACON企业,在东盟开展工程承包。以“郑和谐作(和谐合作)正道”为经商之道。
1990年代,收购南洋大慈善家陈金生在马六甲的祖屋,参考郑和下西洋后在马来半岛形成的峇峇娘惹文化,按原始风貌恢复,引用中国公主的传说故事,命名为“Puri”酒店(马来文:公主),中文名“富礼酒店”。
2003年,收购马六甲古城房屋开始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在一幢房屋内发现很多中国瓷片,发现一口中国云南形制的水井,命名为“将军井”,并考证出马六甲古城的这个区域是600年前郑和设在马六甲的“官厂”的所在地
2003年,在著名的华人文化研究学者王赓武先生和新加坡前文化部长李炯才的支持下,邀请南洋大学和印尼大学的学弟-著名的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廖建裕先生,在新加坡创办了国际郑和学会(Internationale Zheng He Society-IZHS),改海外已经习惯使用的Cheng Ho(郑和)为汉语拼音Zheng He,以凸显海外郑和研究与中国的紧密纽带。
2006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在马六甲将郑和“官厂”旧址房屋改造成郑和文化馆,总面积八千平方米,共三个楼层,分“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中国海外规模最大的郑和文化馆。
2008年,马六甲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陈达生对马六甲古建筑保护作出的贡献,荣膺马六甲州最高荣誉“光荣之星”。
2010年7月5日至8日,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与马六甲州政府联合在马六甲举行“郑和与亚非世界”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代表来自13个国家地区,共345名代表,以中、英、马来文提交论文70多篇。
2016年,陈达生博士与新加坡华商共同推动印尼井里汶卡斯普汉苏丹(国王)访问中国,支持中国一带一路事业,先后访问了北京、天津、山东临沂、蓬莱、福建福州、泉州、厦门等城市,并在井里汶设立了国际郑和学会井里汶分会,井里汶第十四世卡斯普汉苏丹担任了分会主席。
2017年和2018年,他支持印尼井里汶政府先后举行了两次”郑和的足迹-在井里汶“研讨会,推动印尼九座城市挖掘郑和历史文化。
提出要积极推动郑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开发,挖掘郑和文化遗产,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发展旅游业,带动沿线国家发展,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
UTRACO事业四十周年庆生 新加坡UTRACO办公楼
印尼井里汶郑和足迹研讨会
文化贡献
陈达生博士除精通中文和英文外,通晓多种语言,包括印尼文、马来文、梵文、阿拉伯文、爪哇文、巴达文、荷兰文,甚至能阅读古爪哇文文献。在任教期间,他致力于新加坡的语文教育,先后担任了以下事务:
1.出版兼主编 Budaya,1959-1960(马来文)
2.新加坡国语委员会委员,1966-1967
3.新加坡国家语文局国语委员会委员
4.主编Bahtera,1967-1969(马来文)
5.新加坡新社执委,1969-1973
6.《新社季刊》编者
7.Saterawan(马来文)副主编
8.南洋大学历史系《南洋研究》编委,1970-1973
9.新加坡教育部出版部编委
10.新加坡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来文化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11.剑桥大学剑桥高级文凭考试主考官,1969-1978
12.新加坡政府公务员印尼语文考试主考官,1972-1978
13.国际郑和学会会长,2003年至今
14.新加坡旅游局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庆祝委员会委员,2004
15.马来西亚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庆祝委员会委员,2004
16.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2003
郑和文化交流
陈达生在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接待来自中国的领导人:
2015年11月22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马六甲州,访问郑和文化馆。
2013年2月6日,时任中国国家政协主席的贾庆林访问郑和文化馆。
201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访问马六甲郑和文化馆。
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访问文化馆 刘延东副总理访问文化馆
访问
1. 《海口网》陈达生:循郑和足迹 传播中华文化
2. 《中国名城》杂志社采访新加坡著名学者陈达生教授
3. 陈达生:愿与十堰职院携手创造郑和文化品牌
4. 国际郑和协会会长陈达生:以郑和文化促进“海丝”沿线旅游发展
5. 国际郑和协会会长陈达生一行来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与交流
6. 清华大学学生科协主席团参访郑和文化馆与郑和书院回顾
7. 西安市长到访郑和文化馆,达成“西安组建郑和文化馆”合作协议
8. 郑超公参拜访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
中文作品
1. 译作《苦后甘来》(Bahagia Sesudah Derita),上海书局,1962
2. 《印尼侨生文学》,载《南洋商报》,1964
3. 《印尼新文学史》(14片连载),载《南洋商报》1964
4. 《Merali Siregar和Azab dan Sengsara》,载《南洋商报》,1965
5. 《印尼上古史》,载《东南亚研究》卷2,1967
6. 《马来文大辞典》,普及出版社,1968
7. 《印尼新文学的诞生及其流派》,载《新社季刊》卷1期2,1969
8. 《印尼民族运动及其政党》,载《新社季刊》卷2期2,1969
9. 《马来民族运动资料汇录》,载《新社季刊》卷2期2,1969
10. 《印尼文化论文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2
11. 《郑和、东南亚与三宝垄编年史》,载《亚洲文化》期27,2003
12. 《郑和在马六甲官厂研究》,载南京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13. 《郑和与马六甲》,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与郑和文化馆出版,2005
14. 《郑和是殖民者?是侵略者》,载廖建裕主编《郑和与东南亚》,2005
15. 《郑和史诗》,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6. 《郑和与南洋华人》,载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
17.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18. 《郑和与亚非世界》,第一届国际郑和大会论文集,2010
19. 《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旅游业的机遇》,第二届海峡两岸郑和学术研讨会, 2013
20. 《郑和与马来亚》,国际郑和学会与郑和文化馆出版,2015
21. 《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文化遗产和世界梦》,国际郑和学会与郑和文化馆出版,2015
22.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马来西亚出版,2020
23. 《郑和与马六甲》,马来西亚出版,2020
马来文/印尼文著作
1. "Perkembangan Kesusansteraan Melayu-Tionghoa di Malaysia",Budaya,No.1,1960
2. "Asal Usul dan Perkembangan Wayang Serta Sumbangannya Terhadap Masyarakat Indonesia",Budaya,No.2,1961
3. "Perjalanan Sebelum Subuh",Budaya,No.3,1962
4. "Pilehan Pepatah,Bidalan dan Peribahasa",National Language Monthly,1963-1973
5. "Dramatis Utuy dan Manusia Kota",Republik Indonesia,1964
6. Pandangan Prof.A.Teeuw Terhadap Bahasa Indonesia.Memeograph.
7. "Bahasa Sebagai Alat Perhubungan Fikiran",Dewan Behasa,Agust 1966
8. "Asal Usul Bahasa",Dewan Behasa,June 1966
9. "Asas-asas dan Proses Perkembangan Bahasa",Dewan Behasa,November 1966
10. "Sorotan Derama Manusia Kota",Dewan Behasa,June 1967
11. Hikayat Hang Tuah,Dewan Tun Seri Lanang,1968
12. "Ilmu Bahasa dan Klasifikasinya",Journal of Ngee Ann College,Oct.1968
13. "Latar belakang Sejarah Hikayat Hang Tuah",Journal of Ngee Ann College,Dec.1968
14. Pengantar Lingustik Umum dan Penerapannya dalam Bahasa Melayu.1968.Memeograph.
15. Pengantar Ilmu Sastra dan Kritik Sastra.1969.Memeograph.
16. "Sekelumit Tentang Wayang"Rombongan Lembaga Tetap Kongres ke Indonesia.1969,pp.123-134
17. Antoloji Sajak2 Mahoa.1969
18. Antoloji Cherpen Mahoa.1969
19. "Cheng Ho dan Melaka",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laysian National Symposium,Melaka,22 March 2004
20. Cheng Ho:Penyebar Islam dari China Ke Nusant